鐵基超導體,作為繼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發現后的第二個高溫超導體家族,再一次打破了人們對傳統超導的認識
超導現象最早是由荷蘭物理學家昂內斯(Kamerlingh Onnes)于1911年研究金屬汞(Hg)在低溫下的電阻時發現的:當溫度降至4.2K以下時,汞的電阻突然消失。這種在低溫下發生的零電阻現象被稱為超導,電阻消失的溫度叫做超導體的超導轉變溫度。
荷蘭物理學家昂內斯(圖片來源:諾貝爾基金會檔案)
金屬汞的電阻溫度曲線(圖片來源:羅會仟,周興江 現代物理知識, 2012.24(2): 30-39)
除了零電阻,超導體還有另外一個基本特性——邁斯納效應(完全抗磁性),即當超導體處于超導態時,超導體內部的磁場為零。超導體的完全抗磁性不能由零電阻的性質推演出來,二者相互獨立,同時具有這兩個性質的材料才叫做超導體。
邁斯納效應示意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957年,由巴?。↗ohn Bardeen)、庫伯(Leon Cooper)和施里弗(John Robert Schrieffer)提出的著名的微觀超導理論——BCS 理論,非常成功地解釋了金屬或合金超導體的物理性質。
微觀上來說,當超導材料處于超導臨界溫度之下時,材料中費米面附近的電子將通過相互作用媒介而兩兩配對,這些電子對將同時處于穩定的低能組態。配對后的電子處于凝聚體中,打破電子對需要付出一定的能量,這個能量稱為超導能隙。在外加電場驅動下,所有電子對整體能夠步調一致地運動,因此超導又屬于宏觀量子凝聚現象。
超導微觀理論“BCS理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鐵基超導體
自1911年第一次發現超導電性以來,超導研究始終沿著兩個重要的方向發展,一是探索新的超導材料,不斷提高超導轉變溫度,另一個則是闡明超導機理,從微觀層面上解釋為什么電子能夠在固體材料中暢通無阻。根據BCS理論,所有的金屬合金超導體臨界溫度存在一個40K的理論上限,即麥克米蘭極限。超導電性被發現后的近七十多年里,雖然不斷有新的超導體被發現,但是金屬和合金等這些常規超導體的超導轉變溫度普遍很低,都沒能超越麥克米蘭極限。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986年,瑞士科學家Bednorz和Müller公布了他們在La-Ba-Cu-O化合物中觀察到起始超導轉變溫度為35K的結果,這一出人意料的發現開創了TC的新紀錄,在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探索高溫超導體的熱潮。隨后發現的Y-Ba-Cu-O體系中存在90K以上的臨界溫度,首次突破了液氮溫區,遠遠超過了麥克米蘭極限。
2008年,日本東京大學的細野秀雄研究小組利用F替代O,在鐵砷族化合物La[O1-xFx]FeAs中發現了2K的超導轉變,鐵基超導體被正式宣布發現。La[O1-xFx]FeAs在高壓下可以達到43K的超導轉變,再一次突破了麥克米蘭極限,高溫超導從此打開了一條新的通路。
超導體的發展歷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日本物理學家細野秀雄(圖片來源:東京工業大學官網)
隨后中國科學家用稀土元素替代和高壓合成方法,發現了一系列的鐵基超導體。短短兩個月,鐵基超導體在常壓下的超導轉變溫度從26K提升到了56K。
中國科學家的努力,讓鐵基超導躋身成為第二大高溫超導家族,在鐵基超導的洪流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目前已經發現的鐵基超導體家族,從晶體結構上可以分為:
(1)11體系,即FeSe(Te),是晶體結構最簡單的鐵基超導體。值得一提的是,利用分子束外延生長的FeSe/SrTiO3薄膜,超導轉變溫度超過65K,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2)111體系,即AFeAs(A為Li、Na等),LiFeAs的超導轉變溫度可以達到18K。
(3)122體系,即AeFe2As2(Ae為堿土金屬元素,如Ba、Sr、Ca等)。由于高質量、大尺寸、不同摻雜濃度的122 體系超導單晶比較容易獲得,因此122 體系是目前實驗(ARPES、STM、Neutron Scattering)研究最多的鐵基超導體之一。
(4)1111體系,即LnOFeAs(Ln為稀土元素,如La、Ce、Pr、Nd、Sm等)。趙忠賢院士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利用高壓合成技術合成Sm[O1-xFx]FeAs中獲得了55K的超導轉變溫度,目前保持著鐵基超導體塊材的最高記錄。
(5)其它體系,如基于11 體系插層形成的AxFe2?ySe2(A=K、Rb、Cs、Ti等),Aen+1MnOyFe2As2,Aen+2MnOyFe2As2[Ae=Ca、Sr、Ba,M=Sc、V、(Ti, Al)、(Ti, Mg)、(Sc, Mg)]等。
鐵基超導體的晶體結構(圖片來源:Chen,X.H. et al., Nature2008;453:761–2.)
鐵基超導體打破了鐵元素不利于超導的傳統認識,推動了多軌道關聯電子系統的研究和發展。與銅氧化物一樣,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蘊含著豐富的物理內涵。此外,鐵基超導體具有非常高的超導臨界磁場,制作工藝比較簡單,有希望用于制備新一代超強超導磁體,有著很好的應用前景。
作為繼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之后的第二大高溫超導家族,鐵基超導體的發現開辟了另外一條研究高溫超導機理的道路,人們普遍相信距離建立高溫超導微觀理論已不遠。超導研究繼續充滿著驚奇、機遇和挑戰。期待在不遠的將來,室溫超導的夢想可以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 H. K. Onnes, A kad van Wetenschappen (Amsterdam) 14, 818 (1911).
[2] J. G. Bednorz et al., Z. Phys, B 64, 189-193 (1986).
[3] M. K. Wu et al., Phys. Rev. Lett. 58, 908 (1987).
[4] 趙忠賢等,科學通報 32, 412 (1987).
[5] Y. Kamihara et al., J. Am. Chem. Soc. 130, 3296 (2008).
[6] Takahashi, H. et al.,Nature 453,376–378(2008).
[7] Chen,X.H. et al., Nature2008;453:761–2.
[8] Ren, Z.A. et al., ChinPhysLett2008;25:2215.
[9] 張裕恒,超導物理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10 Chen X. H. et al., Nat. Sci. Rev.,2014, 1: 371-395
[11] 羅會仟, 物理 2014.43(07): 430-438.
[12] 羅會仟,周興江 現代物理知識, 2012.24(2): 30-39
[13] 周興江. 科學通報, 2016, 62: 745 ~ 748
來源: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