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腐蝕科學技術學會正式成立,是全國成立j較早的省市級腐蝕與防護領域的專業學會
砥礪前行40載
——《腐蝕與防護》雜志的風雨歷程
上海材料研究所 楊 武
1979年10月,上海市腐蝕科學技術學會正式成立,是全國成立最早的省市級腐蝕與防護領域的專業學會。學會成立后決定要做的首要工作之一就是出版一份自己的刊物《腐蝕與防護》。在學會理事長石聲泰教授的倡議和親自組織領導下,編委會和編輯部的組建、刊物的組稿和編輯出版、相關的申報手續等籌備工作緊張而有序地順利推進。學會正式成立約半年后,這本國內腐蝕與防護領域最早創辦的專業性刊物之一的《腐蝕與防護》創刊號于1980年3月正式面世(圖1),現如今,上海市腐蝕科學技術學會和《腐蝕與防護》雜志都已進入第40個年頭了。
圖1. 1980年3月《腐蝕與防護》創刊號正式出版。圖為創刊號封面、目次及發刊詞
《腐蝕與防護》首屆編輯委員會由石聲泰任主任;譚竹洲、吳民達、沈永興、顧里之、陳俊明、金國森任副主任(1984年起副主任調整為譚竹洲、吳民達、李錫堂、顧里之、陳俊明、鄭傳永);孫壁媃、李云鵬、徐克薰等14人任委員;顧里之、阮小榮、吳恂岸任責任編輯。顧俊祥、聞立昌等7人擔任通訊員(1981年特約通訊員增至10人。1983年11月《腐蝕與防護》雜志第二屆工作會議后,成立了全國的通訊員網絡,自1984年起,通訊員不再列入編委會公布名單)。
《腐蝕與防護》雖然名為上海市腐蝕科學技術學會的會刊,但它是按照“立足上海,面向全國”、“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等方針來辦的一個刊物?!陡g與防護》雜志的內容注重介紹應用技術,密切聯系生產實踐,及時反映防腐蝕技術的國內外動態,介紹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的新成就,受到廣大科技工作者稱贊。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不僅注意刊登質量較高的綜述性文章,例如從創刊號至第3期連續刊登了由石聲泰、徐克薰和顧里之撰寫的“金屬腐蝕和防護的研究發展概況”;作為慶祝學會成立十周年而組織撰寫的重點綜述性論文“金屬腐蝕與防護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前瞻”(作者:石聲泰、張允書、徐乃欣、俞健、吳載昌、周本省)和“耐蝕復合材料的進展”(作者:顧里之)在《腐蝕與防護》雜志1990年第1期(??┥习l表……;還率先陸續發表特邀我國訪問學者撰寫的“國外特約稿件”,較全面地介紹了國外著名腐蝕與防護研究機構,例如從第2期開始,陸續刊登“杰出的腐蝕學家M·布拜和比利時腐蝕研究中心(CEBELCOR)”(圖2)、“馬司·奇·方坦納教授和方坦納腐蝕科技中心”、“曼徹斯特大學理工學院的腐蝕與防護中心”等;還曾經多次刊登國內專家參加相關國際會議的報道,介紹國際上的相關研發熱點;期刊更是刊登了不少介紹國內外先進的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成果以及這一學科領域的新動向、新方法、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等方面的文章,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腐蝕與防護》雜志自1982年第1期開始,由季刊改為雙月刊;從1989年第1期開始,正式向國內外公開發行。
圖2. 《腐蝕與防護》第2期)封面-目錄-CEBELCOR介紹文章首頁(1980年6月)
《腐蝕與防護》雜志在1985和1990年度曾兩次榮獲上海市科協系統優秀科技期刊獎勵(圖3)?!陡g與防護》雜志廣告工作也曾于1984年11月受到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廣告司的肯定,并將經驗材料轉發全國;1986年4月,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再次肯定《腐蝕與防護》雜志的廣告工作,并轉發“認真辦好科技雜志廣告”的經驗材料??梢哉f《腐蝕與防護》在上世紀80年代創造了一個輝煌時期,創刊的1980年雜志發行量約3000份,1981年起連續3年發行量均超過10000份,還曾經與11個國家與地區進行交流。
圖3. 《腐蝕與防護》獲獎(1985年,1990年)
但是,自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在科技刊物普遍不景氣的大環境條件下,《腐蝕與防護》雖然仍然堅持正常出版,但明顯在走下坡路。在1996年4月17日召開的學會理事會1995年工作總結會議上,編輯部代表陸智方和王塘介紹了1995年下半年以來的“艱苦”情況:稿源不足且質量下降,廣告數量減少,紙張和印刷等費用則上漲,至此次理事會之前,時為雙月刊的《腐蝕與防護》1995年第6期尚未出版,1996年第1期清樣也還沒出來……。這些情況引起了理事會的高度重視,經討論決定:①在稿源不足情況下,建議暫不收取版面費;②就如何堅持搞好刊物的問題,由學會理事長與《腐蝕與防護》編輯部當時的依托單位“上海市防腐蝕專業公司”總經理阮小榮專門交談討論一次。在隨后不久于1996年8月6日召開的學會常務理事會上,《腐蝕與防護》的編輯出版問題作為主要議題之一,進行了專題討論。會上,阮小榮同志介紹了當時的一些情況:在科技刊物普遍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加上公司改制(個人入股……)、辦公地址變遷較頻繁、缺少專職辦刊人員、稿件和廣告來源減少等因素,導致近一段時間以來,《腐蝕與防護》有點每況愈下之感,1996年征訂數僅500份,也顯現出公司不適合辦刊的環境……。為此,提出兩種方案:①暫時??蛑怀鰧??;②由某一高?;蜓芯克邮殖修k。面臨抉擇之際,與會的常務理事一致認為不能???,應當盡快落實新的依托單位,從1997年開始正式承擔編輯出版事宜。經過討論和分析比較,會議決定選擇上海材料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材所)為第一候選單位,要求盡快拿出完整意見;請華東理工大學(華昌聚合物公司)作為第二候選單位也討論一下。作為上材所在學會的代表,時任上材所副總工程師、上海腐蝕科學技術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的我義無反顧地接受了與上材所協調落實學會決定的任務。
經與學會副理事長、《腐蝕與防護》編委會副主任委員、上材所老領導之一的吳民達商議,我們兩人于1996年8月13日下午約談了本所科技期刊歸口部門“技術情報行業處”正副處長王文忠和陳永昌,與他們一起專門討論了接手《腐蝕與防護》問題。在聽完我介紹的情況后,行業處領導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明確表示,從行業長遠角度考慮,為拓寬本所相關專業領域特別是有關表面技術等的覆蓋面并形成規模,愿意接手該雜志;還就辦刊中一些具體問題進行了討論。隨后,我與王處長一起到所長辦公室向時任上材所所長兼黨委書記的方向威做了較為詳細的匯報,我匯報了該刊物以及國內同類期刊的一些情況,王處長則匯報了行業處的想法并再次表達了有信心、有能力克服困難,將《腐蝕與防護》接過來并辦好的決心。方所長表達了所部的支持,并做了許多具體指示,還特別指出,要注意發揮所內多學科、多部門相關專業領域(例如九室腐蝕與防護、一室的高溫合金、十室的耐磨蝕材料、五室高分子材料、八室的微動磨損與腐蝕……)的綜合優勢,辦好該雜志。我迅即向學會反饋了所里的意見,邀請學會領導盡快來所里商討有關的交接問題。
1996年8月20日上午,時任學會理事長許秋塘、專職副秘書長陳剛、以及常務理事兼任《腐蝕與防護》編輯部主任及其依托單位“上海市防腐蝕專業公司”總經理阮小榮來到上材所,與行業處正副處長面對面(我也參加了此次會談),共同商討并初步決定了一些原則性問題,例如,①刊物性質:仍為上海市腐蝕科學技術學會會刊;②主辦單位:上海材料研究所和上海市腐蝕科學技術學會共同主辦;③編委會:根據新的情況進行適當補充,并在近期召開一次編委會;④正式手續問題:盡快簽訂“關于聯合主辦《腐蝕與防護》雜志的協議“并報市科協批準。
為了更廣泛聽取上材所所內相關部門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意見,集思廣益,辦好《腐蝕與防護》雜志,促進行業發展,1996年8月28日上午,專門召開了一次關于《腐蝕與防護》雜志的座談會,與會人員包括九室(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室)吳劍、徐增華、閆永京、王玉林,五室(高分子材料研究室)楊景美、姚仲民、潘鋼樑,所領導吳民達、總師室章文倫和我、科研處戴行義、人事處周金龍、行業處王文忠等。與會者異口同聲,一致表示支持行業處具體接手《腐蝕與防護》的編輯出版工作,并就如何辦好刊物提出來許多寶貴建議。同日下午,機械工業部上海材料研究所與上海市腐蝕科學技術學會正式簽訂了“關于聯合主辦《腐蝕與防護》雜志的協議“。該協議于1996年9月2日得到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宣傳聯絡部的正式批準。
1996年9月5日上海市腐蝕科學技術學會發出通知:“為了辦好上海市腐蝕科學技術學會會刊《腐蝕與防護》,經常務理事會討論,并與上海材料研究所協商,決定《腐蝕與防護》雜志自1997年起由上海材料研究所和上海市腐蝕科學技術學會共同主辦、上海材料研究所承辦,編輯部遷至上海材料研究所”。
1996年9月12日,學會和《腐蝕與防護》雜志在上海材料研究所召開編委會會議,主要討論編委會充實調整、編輯部重建以及改版后期刊的辦刊宗旨、編輯方針、報道重點和近期工作等事項。會議開得很成功,上海市腐蝕科學技術學會時任理事長許秋塘在總結發言中指出,這次會議標志著《腐蝕與防護》雜志的順利移交。時任上材所副所長的丁薛祥也出席了此次會議并代表上材所表態盡力支持編輯部辦好學會會刊。在1997年2月正式組成的《腐蝕與防護》第三屆編委會中,時任上材所黨委副書記兼所長的丁薛祥出任編委會副主任委員;隨后,在1997年11月組成的上海市腐蝕科學技術學會第四屆理事會中,他當選為學會的副理事長。
此次編委會后,上材所行業處正式組成了由副處長陳永昌親自領銜的編輯隊伍,信心滿滿地加緊準備上材所承辦后的首期(1997年第1期)《腐蝕與防護》的編輯出版工作。原以為會一帆風順,卻不料好事多磨,很快就遇到一未曾預料的麻煩事:依照聯合辦刊的協議,按理應當在刊物上同時署名兩個主辦單位(機械工業部上海材料研究所與上海市腐蝕科學技術學會)的名稱,但就在快要付印之前被告知:“主辦單位”暫時只能署名“上海市腐蝕科學技術學會”。為此,上海市科協宣傳部小潘、學會陳剛與上材所陳永昌和我一起特地于2017年1月9日上午前往主管部門(設立在上海科技情報研究所的市科委情報處)進行咨詢,一位姓顧的女士接待了我們,給出的答復是:最近正在進行期刊整頓,要求各級黨委要抓期刊工作,內部刊物要取消,公開刊物要整頓;這個時候要增加或變更期刊《腐蝕與防護》的主辦單位是比較麻煩甚至不可能的事,因為原主辦單位上海市腐蝕科學技術學會屬于地方管理,而機械工業部上海材料研究所屬于部屬單位,管理體系不一樣,增加主辦單位就比較麻煩;變更主辦單位更不可能,因刊物為無形資產,給了上材所就等于上海放掉了一個刊物,市里肯定不肯放……。為了不給已接手《腐蝕與防護》的上材所潑冷水,在1997年1月21日召開的學會理事會會議上,理事們紛紛表示,誠心誠意希望上材所堅持長期辦下去并辦好《腐蝕與防護》。直到1999年下半年,按照中央有關開發類研究機構深化改革的有關決定,上海材料研究所實施了轉制(企)和屬地(化管理),正式成為上海市科委系統的一個研究所后,《腐蝕與防護》主辦單位署名這一問題才得以順利解決。自2000年1月份(第1期)開始,主辦單位欄正式加上了“上海材料研究所”的名字。實際上,在長達3年的時間里,《腐蝕與防護》編輯部的上材所工作人員并沒有受到主辦單位署名問題這一小插曲的影響,一直是盡心盡力地投入到搞好雜志編輯出版的緊張工作中。
1997年2月,由上海材料研究所正式承辦的《腐蝕與防護》首期雜志(1997年第1期)正式出版(圖4)?!陡g與防護》雜志第三屆編委會名單也隨之正式公布。聘請譚竹洲、石聲泰任名譽主任委員;孫壁媃、劉應虎、徐壽昌、孫錫祺、徐康丁、顧里之、徐克薰任顧問委員;許秋塘任主任委員,吳民達、徐乃欣、李錫堂、陳俊明、丁薛祥、楊武任副主任委員;丁亞平、王塘等26人任編輯委員(其中,上材所增加了吳劍、鄭文龍、閆永京、楊景美等專業技術人員);吳民達任名譽主編,楊武任主編,陳永昌任副主編(兼總編輯,后改稱“常務副主編”)。(圖5)
改版后的《腐蝕與防護》大16開彩色膠??;刊登的文章內容豐富多彩,既有試驗研究、應用技術、實踐經驗、失效分析,也有綜述、專論、展望、信息和動態;還有專題講座、知識介紹等。不少讀者反映,改版后的刊物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受到業界的普遍歡迎。1997年第1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圖4)。這些都是編委會和編輯部的同志們共同努力的結果。
圖4. 上材所承辦的首期《腐蝕與防護》封面與目次頁(1997年2月)
圖5.《腐蝕與防護》第三屆編委會合影(1999年11月30日)
從1997年至今,作為《腐蝕與防護》的兼職主編,我與本所的專職副主編及責任編輯們合作二十多年了。由于退休或工作調動等原因,專職副主編現已是第4位了(陳永昌、郭小丹、萬斌、彭君),責任編輯也更換了不少(周玲、陸智方、楊金娣、山丹丹、薛旻亮),近年來又增加了網絡版編輯(新媒體總編兼網站編輯劉樂、《腐蝕與防護》雜志微信公眾號網編孫姝雯),他們中,有的原本不是腐蝕專業,有的缺少編輯工作經驗,但為了《腐蝕與防護》,每一位都是不斷地努力學習和提高業務水平、盡心盡力,求新求變,適用改革開放的形勢,為《腐蝕與防護》的越辦越好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編輯部這些年,主要在以下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1)注意發揮編輯委員會(簡稱編委會)的作用
在撰稿、組稿、審稿等方面,編委(編輯委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自1997年1月開始的第三屆編委會在人員組成方面仍然是遵循了前兩屆原則,即除了特邀的南京化工學院的周本省教授外,其余成員均為上海地區腐蝕與防護領域的專家。
1999年1月對第三屆編委會進行了部分調整,除了增加了幾位編輯委員并取消顧問委員名稱外,主要就是決定設立顧問一職,聘請腐蝕界的院士為編委會顧問。在征得本人的同意后,首批聘請了肖紀美、曹楚南、柯偉等3位院士作為編委會顧問;2003年1月起,增加了周邦新院士;2006年1月起,又增加了侯保榮院士。作為顧問,院士們并非只是掛名,而是本人或其團隊都曾經為《腐蝕與防護》撰寫過文章(例如:圖6~8),周院士和候院士各自的團隊不僅在《腐蝕與防護》發表過不少文章,而且兩位院士還曾出席編委會會議進行指導(圖9~11),對于提升刊物的質量和影響力起到重要作用。
圖6. 肖紀美院士在《腐蝕與防護》上發表的部分文章(首頁)
圖7. 曹楚南院士在《腐蝕與防護》上發表的文章首頁
圖8. 柯偉院士在《腐蝕與防護》上發表的部分文章(首頁)
圖9. 周邦新院士(前排右5)出席《腐蝕與防護》第4屆編委會會議(2002年12月)
圖10. 周邦新院士和侯保榮院士(前排左6和左4)出席《腐蝕與防護》第5屆編委會會議(2006年1月)
圖11. 周邦新院士和侯保榮院士(右2和左1)與劉坐鎮(右1)、徐乃欣和楊武(左2和左3)(2006年1月26日)
《腐蝕與防護》自創刊以來就一直采取立足上海,面向全國的方針,其作者、讀者和審稿專家等早已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各行各業,刊物在國內外的影響在不斷擴大,其編委僅選自上海地區專家的局面越來越顯示出遠遠無法適應改革開放形勢不斷深化的需求。為此,在2013年底的換屆工作中,時任常務副主編的萬斌同志首先提議,擴大編委選聘的范圍,并爭取增設少量國際編委。該提議得到學會領導和編輯部同仁的一致贊同。根據近年來稿件來源、審稿以及刊登等實際情況的統計分析,確定了擬選聘或增聘編委的主要行業和重點單位,以萬斌為主,與擬邀請對象進行了大量的通訊聯絡和落實工作,得到包括腐蝕界不少知名人士在內的相關專家的熱烈響應和大力支持,2014年初,《腐蝕與防護》首次刊登了編委們的彩色頭像及簡介(共7頁,圖12),正式公布了第七屆編委會名單(圖13);2018年初,又增補了幾位專家(圖14)。眾多知名專家的加盟,大大增強了編委會的力量。
圖12. 《腐蝕與防護》第7屆編委會成員介紹
圖13. 《腐蝕與防護》第7屆編委會名單(2014)
圖14. 《腐蝕與防護》第7屆編委會名單(增補后-2018)
(2)采取多方位的改進措施,努力提高刊物的總體質量
①著力于豐富刊物內涵:增加和調整欄目,提高可讀性;注重先進性與實用性、普及與提高的結合,使刊物報道的內容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貼近行業發展的現狀,引導專業發展的新趨勢。
②在開本、印刷、裝幀、發行以及刊期等方面也做了很大改進:改小16K鉛印本為大16K彩色膠印本;從原來的自辦發行改由郵局征訂公開發行;在迎接《腐蝕與防護》編輯出版第20個春秋的時候,從1999年1月開始,雜志由雙月刊改為月刊,大大縮短了報道周期,增加了信息量。
③為更好地適應對外交流的需要,在雜志已有中英文目錄頁以及文章已有中文摘要的基礎上,從1997年第1期開始,增加了文章的英文摘要和英文關鍵詞;2013年1月開始,進一步增加了文章中插圖和表格的英文圖題和表題。
(3) 充分利用廣泛聯系作者、讀者、審稿者和編委等的優勢,優選行業熱點問題,適時組織和舉辦專題性學術交流會或研討會。例如,2008年5月22~24日,由《腐蝕與防護》編輯部和上海市腐蝕科學技術學會陰極保護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陰極保護工程技術交流會”在上海召開,來自全國20余省市的80余位從事陰極保護相關工作的老、中、青專業技術人員參加了會議(圖15)。
圖15. 陰極保護工程技術交流會合影(2008年5月)
2015年6月15~16日《腐蝕與防護》雜志與NACE上海分部合作在上海召開了“管道防腐蝕及失效分析與控制技術研討會”,40多位專家和代表,提交了50余篇論文報告(圖16);2016年8月27日《腐蝕與防護》編輯部承辦了NACE上海分部與上海市腐蝕科學技術學會聯合主辦的“2016船舶與海工防腐蝕技術交流會”;2017年8月23~25日,由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市腐蝕科學技術學會和上海市工程材料應用與評價重點實驗室主辦,《腐蝕與防護》雜志編輯部承辦的“2017重要埋地管道腐蝕防護研討會” 在上海材料研究所隆重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腐蝕防護專家、學者、技術人員、儀器廠商等近百位代表出席了會議(圖17)。這些會議均取得圓滿成功,也為進一步提升期刊在業界的影響起到積極作用。2019年8月還將在上海召開“2019管道腐蝕與防護與可靠性評價研討會”。此外,《腐蝕與防護》編輯部還分別與NACE中國分會、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緩蝕劑專業委員會、中國石油大學等合作出版了多本增刊, 極大地提高了期刊在業界的影響。
圖16. 管道防腐蝕及失效分析與控制技術研討會(2015年6月)
圖17. 重要埋地管道腐蝕防護研討會(2017年8月)
總體上看來,《腐蝕與防護》自1997年起由上海材料研究所接手承辦以來,在上材所領導及相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在全體編委的共同努力下,在廣大作者和讀者的熱情支持下,新編輯部同志們盡力發揚《腐蝕與防護》原編輯部的優良傳統,努力進行創造性工作,克服了種種困難,出版質量逐年提高,越辦越有生氣,2004年度再次榮獲上海市科協系統優秀科技期刊獎勵,是當年獲獎的3種期刊之一(圖18)。
圖18. 2004年,《腐蝕與防護》等3種期刊榮獲上海市科協系統優秀科技期刊獎
經過多年的發展,《腐蝕與防護》自2004入選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以來,連續被錄入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期刊要目總覽》(2004年的第4版,2008、2011、2014、2017年的第5、6、7、8版),被定為“金屬學與金屬工藝類”的核心期刊。同時,《腐蝕與防護》還是“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等;也是國外的CA(化學文摘)、Corrosion Abstract、Elsevier等的收錄用刊,并多次入選美國《化學文摘》千刊表。例如,據統計,CA數據庫總計有10,000種以上期刊,其中中國期刊1305種;在2008年引文頻次最高的1000種期刊中,收錄中國(含港臺)期刊219種,其中與腐蝕及表面處理有關的有6種,《腐蝕與防護》雜志再次進入了該千刊表。它已成為我國科技方面的重要刊物之一,作為一份應用技術類期刊,為領域內的學術交流和技術成果推廣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
在網絡信息時代高速發展的新形勢下,《腐蝕與防護》與其它傳統科技期刊一樣,其生存與發展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局面,在制定面向數字時代的發展戰略,合理利用傳統模式和網絡技術等優勢,使傳統期刊煥發新的生命力方面,《腐蝕與防護》和上海材料研究所其它幾本科技期刊一樣,正在進行不斷的探索。2006年,上海材料研究所期刊雜志社利用期刊集群(包括《機械工程材料》、《無損檢測》、《理化檢驗-化學分冊》、《理化檢驗-物理分冊》、《腐蝕與防護》和《電力與能源》共6本專業科技期刊)的優勢,創建了“材料與測試網”(www.mat-test.com),并上線運行(圖19為“材料與測試網”首頁加長版截圖,簡明地表達了“材料與測試網”的特點:集儀器匯、期刊集群、科研探索和質量控制(QC)展等多項內容,是材料與檢測行業的綜合資訊交流平臺)?!安牧吓c測試網”長久以來一直作為論文投審稿、信息發布、企業品牌宣傳等功能的窗口,是雜志社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之一。2015年經過全新升級改版的“材料與測試網”以信息化和期刊數字化發展為出發點,以資訊交流平臺的形式,全面報道和展示包括新材料、無損檢測、理化檢測、防腐蝕等領域內的科技文獻、新聞資訊、產品等等內容。網站涵蓋有行業資訊交流、期刊集群管理、論文數據庫管理、網絡期刊、在線展覽、企業產品展示等功能?!安牧吓c測試網”以上海材料研究所科技期刊雜志社為技術依托,輔以各行業學會及編委專家為后盾,秉持傳統科技期刊的內容原創和品質權威的獨特優勢,致力于為材料研發及檢測行業的從業人員提供專業的技術服務和信息服務。
圖19. 材料與測試網(首頁加長版截圖)_儀器匯,期刊集群,科研探索,QC展,材料與檢測行業的資訊交流平臺
《腐蝕與防護》在“材料與測試網”(www.mat-test.com)的期刊主頁為:
http://www.mat-test.com/Journals/CP.htm(圖20)。
圖20. 《腐蝕與防護》主頁之首頁截圖
在微信作為一種即時通訊社交軟件迅速發展并普及的形勢下,《腐蝕與防護》微信官方公眾號于2013年12月24日正式上線(圖21)。
圖21. 《腐蝕與防護》微信公眾號正式上線公告截圖(2013-12-24)
作為《腐蝕與防護》雜志的微信公眾平臺,《腐蝕與防護》微信公眾號的任務是及時快速地傳遞腐蝕與防護行業前沿訊息,報道行業領先技術及展會等相關內容,為從事腐蝕與防護工作的相關人員服務?!陡g與防護》微信公眾號的報道內容多種多樣:相關科技資訊、會議信息、簡要評述、人物訪談、回憶文章、綜合報道……,內容廣泛;形式上豐富多彩:文字、圖片、聲頻、視頻……;傳播迅速,受眾面廣;可以說是對具有內容原創和品質權威獨特優勢的傳統科技期刊《腐蝕與防護》的重要補充。如何充分地發揮電子信息和紙質媒體各自的優勢,將《腐蝕與防護》辦得更好,需要我們持續不斷的繼續努力探索和攀登。
讓我們繼續砥礪前行吧!
謹以此文致敬《腐蝕與防護》團隊全體同仁,并緬懷已故去的《腐蝕與防護》顧問肖紀美院士、雜志的創辦人及首任主編石聲泰教授、部分老一輩腐蝕專家吳民達、顧里之、陳俊明、徐克薰、周國定等,以及編輯部部分老同志陸智方、王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