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相實驗目的和原理
2012-10-15
bypi
金相實驗目的和原理
1、實驗目的:
金屬材料的機械性質與其顯微組織有密切的關系,而顯微組織因熱處理不同而有變化。本實驗的主要目的在觀察經各種熱處理的碳鋼及鑄鐵的顯微組織,并了解金相試片的準備程序以及金屬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實驗材料:
1、純鐵
2、碳鋼
3、鑄鐵等
3、實驗原理:
1、分解能及開口數:現有兩點,若此兩點距離太近時,吾人無法將此兩點清楚地看成兩個點,但此兩點的距離超過某一限值時就能清楚地看成兩個點。能夠將兩點分得清楚的各距離之中,zui短距離稱為分解能?,F有波長(λ)的光,如圖三所示,通過具有折射率n的媒質B射入開口角為2α之透境C內,在屏幕(Screen)D上成像,由于回折效果,試料上的某一點之像并不成為同樣一點,而擴大成為具有直徑d之圖形像。d可用下列公式表示:d=0.61×λ/n×sinα;試料上之某兩點的距離若小于d時,其像則模糊不清無法分認成兩點。由上式可知,要光學顯微鏡上之所謂的分解能提高,只要使波長變小即可,但是可見光之波長界限為4000?~8000?,因此可供使用的λ值zui小無法小于4000?,故欲再提高分解能則將n.sinα之值增大即可。n.sinα之值稱為開口數值(Numerical Aperture),如圖四所示,市面上所賣之物鏡開口數大多為定數,以圖四為例,其分解能dmin=0.61.4000?/0.65≒0.4μ,這表示使用此物鏡時較0.4μ更小的組織,則無法看清楚。
2、倍率:像的大小與實物大小的比率稱為倍率,觀察金屬的顯微組織時,并非一味地擴大其倍率,務必基于觀察之需要而選用適當的倍率。下表為各種顯微鏡的性能比較。
種類
|
分解能
|
有效倍率
|
能觀察之組織
|
光學顯微鏡
|
0.2μ
|
10~103
|
鑄造組織、共析組織、結晶粒及扇區構造
|
電子顯微鏡
|
2?
|
103~106
|
差排線、Stacking Fault、G-P層
|
電界離子顯微鏡
|
1?
|
106
|
原子配位、空孔
|
4、實驗方法:
1、先將試料作成直徑約10~20mm,高約20mm以下之適當大小。對于微小或不規則試料須經過鑲埋(Mounting)以方便研磨及觀察。
粗研磨:必要時先以砂輪研磨其表面,再以砂紙(系依SiC之粗度由粗至細按號依次研磨:200、400、800、1200等)研磨其表面。
2、精研磨:利用Al2O3或Cr2O3(1μ及0.3μ之微粒)等與水混合作為研磨液滴于回轉研磨機之轉盤上,轉盤上裝有絨布或其它研磨布,將擬觀察之面輕按于轉盤研磨布上回轉研磨。直到觀察之面達到鏡面似之光澤為止。
3、腐蝕(Etching):將磨光之平面浸于化學腐蝕液內數秒至數分不等。試片處理時應知事項有下列三點:
金屬之種類及觀察之目的不同,所選擇之腐蝕液亦不同。
腐蝕液切勿殘留在觀察面上。
本實驗中之腐蝕液系使用Nital(HNO3+酒精),由于Nital能將肥粒鐵(Ferrite)及雪明碳鐵(Cementite)的晶界侵蝕而使組織呈現。
4、洗凈試片:用水及酒精洗凈試片之觀察面,然后以熱風機吹干該試片平面。
組織檢查:依目的之不同選擇適當的倍率來觀察組織。
5、實驗結果之整理:
列表記述各金相試片之材質、熱處理條件、腐蝕條件、觀察倍率及顯微組織。
試片編號
|
材質
|
熱處理
|
腐蝕條件
|
倍率
|
顯微組織
|
1
|
|
|
|
|
|
2
|
|
|
|
|
|
3
|
|
|
|
|
|
4
|
|
|
|
|
|
5
|
|
|
|
|
|
6
|
|
|
|
|
|
[注]腐蝕條件包括腐蝕液種類、濃度及時間等
在各金相照片上注明試片編號,并指出各組織的名稱。
6、檢討事項
試說明可見光于金屬表面可看出金屬組織相之理由。
試簡單說明下列各組織之特征:
(1)Pure Iron(純鐵)、(2)Pearlite(波來鐵)、(3)Martensite(麻田散鐵)、(4)Gray Cast Iron(灰鑄鐵)、(5)White Cast Iron(白鑄鐵)
選用40倍物鏡,搭配10倍目鏡,與選用20倍物鏡,搭配20倍目鏡,二者所能觀察到的組織微細程度是否相同?何故?
欲使用高倍率物鏡(40倍以上)觀察組織時,必須先以低倍率物鏡(20倍以下)對焦后,再切換至高倍率物鏡,其理由為何?